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做好“水文章” 代表委员献言2024全国两会
中国水网综合整理 | 发布时间:2024/3/12 | 浏览次数:

 


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全国两会期间,众多全国人大代表委员关心我国生态环境并就我国水生态环境提出了相关建议,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们也就水环境问题提交了相关提案。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

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回答关于去年水利建设投资情况的提问时表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把目标年设定为2035年。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这11996亿元投资通过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完成。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对国家水网建设作出全面决策部署。李国英表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从全局高度优化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实现跨期调节、以丰补枯,在空间层面实现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着力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在这样一个总体格局下,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反映在“纲、目、结”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国家水网之“纲”,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为骨干,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二是织密国家水网之“目”,以引水、排水、输水和综合交错互联互通的水网;三是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夯实和提升重点水源枢纽调控和供给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

补齐黄河流域治理短板

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积极推动美丽中国黄河流域先行区建设,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优化产业布局是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

李海生认为,应优化流域高耗水行业布局和规模,引导宁蒙河套、汾渭平原等地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减污降碳协同优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提升产业绿色低碳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应充分考虑黄河流域区域差异,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科学制定差别化的分区分类保护和治理措施。”李海生说。

具体来说,加强汾渭平原、宁蒙河套等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和主要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针对源头涵养区、中游水土保持区、下游河口区制定差异化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构建从源头到河口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能力,建立健全干支流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保障河道基本生态流量和入海水量;加强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非常规水资源因地制宜用于生态补水、景观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提高其利用效率;拓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渠道。

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打好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组合拳,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实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推动中小城市和县域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根据区域特点差别化制定系列标准规范,支撑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补齐黄河治理短板,科技创新是关键。李海生呼吁,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增强技术、产品、装备等供给能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大科学装置,以及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建设黄河生态环境数据中心,构建畅通高效的生态环境数据共享交换系统,统筹流域数据资源,提升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风险预测预警和复杂环境问题的模拟、推演与智慧决策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蒋云钟

扎实推进国家水网建设,开展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

image.png

“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蒋云钟表示,“国家水网建设迫切需要扎实推进。”

国家水网工程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投资需求巨大、大部分公益性突出,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体制机制重大制约,推进国家水网建设还面临几个问题。“一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能力有限。二是水利行业市场发育不够健全。三是对于跨流域、跨省份的国家水网重大项目,除南水北调工程外,缺少明确的专业化市场主体。”

蒋云钟建议,探索设立国家水网基金,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对国家水网建设筹资的主渠道作用;研究组建国家水网集团,更好发挥中央企业对国家水网建设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推进综合水价改革,更好发挥水价杠杆对国家水网建设运行的主调节作用;建立水网科研基地,更好发挥科研单位对国家水网建设创新的主攻手作用;构建河流伦理思想,更好发挥优秀文化对国家水网建设保障的主引导作用。

“为了确保及时有效发挥黄河保护法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按时保质落实的作用,开展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非常必要。”蒋云钟表示。

蒋云钟表示,开展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可以增强黄河保护与发展的执法意识、推动黄河保护法的实施、促进黄河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全面推进国家“江河战略”法治化。

一方面,执法检查是宣传黄河保护法的重要形式,可以有效提升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广大社会民众对黄河保护法的认识水平,牢固黄河保护治理的法治社会根基。另一方面,黄河发展纲要和黄河保护法是辩证统一体。执法检查可以促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从法的高度深刻认识落实黄河发展纲要的刚性要求及其严肃性和重要性。

此外,黄河保护法是黄河保护、开发、利用方面总则性的法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施行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补充相关制度,通过执法检查,有利于各地针对本地区特殊情况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以适应本地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

通过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有利于以江河为纽带,以流域为单元,为推动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经济带和城市集群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等提供法治化支撑,全面推进国家“江河战略”的实施。

因此,蒋云钟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3—4个检查小组,对黄河上游的青海、宁夏,中游的内蒙古、山西,以及下游的河南、山东等省区开展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实地执法检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在与新华网连线时表示,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对国家战略的加速推进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要以高水平水安全护航区域高质量发展。

唐洪武介绍,近年来,江苏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禀赋,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水安全保障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江苏水利也正走在江河安澜、人民安居、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人水和谐共生、智慧化、网络化、开放融合、包容互鉴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上。

唐洪武认为,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既涉及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也涉及水资源科学配置、体制机制等问题。他建议,加强水生态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支持生态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综合流域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估-诊断-修复”一体的能力;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加大中央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大中型灌区建设标准,加快与高标准农田亩均投入水平相衔接,全面提升灌排保障能力;健全和完善旱涝同防同治的法律法规与管理机制,推进我国旱涝灾害联动防治条例与相关内容修编工作,制定水库汛期运行汛限水位与旱限水位的动态管理条例。

“科技和人才是解决水安全问题的关键。”唐洪武表示,作为水利特色强校,河海大学要着力发挥好教育、科技、人才重要结合点的作用,优化学科专业、提升水安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助推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唐洪武建议,一是加强水利学科的跨学科、多领域深度交叉融合。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丰富水利学科内涵,加快推进水利学科与新兴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并向基础深入,实现优势拓展、基础筑牢、后劲勃发。同时,要在更大的时空尺度和领域跨度上研究水安全问题,广泛推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全链条突破约束水安全保障的系列难题,实现水安全保障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二是加强水安全科技创新。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的科研组织功能和人才集聚效应,围绕水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水灾害防御、国家水网建设、数字孪生水利、河湖生态复苏等关键技术研究;汇聚行业创新力量,深化协同攻关,推动水安全的技术创新,实现水安全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多学科交叉、目标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精准服务水安全保障提供复合型人才;以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依托,注重与企业、产业、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高水平水安全保障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水利厅厅长叶敏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构建河长制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河湖治理水平

河长制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实现路径。在全国第一个实施河湖长制省级正向激励、第一个发布全域性幸福河湖省级评价报告、第一个制定“委员河长”省级地方标准、第一个成立省市县幸福河湖促进会……2023年,福建省河湖长制工作再创十项“全国第一”,收获满满。

“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地方性法规仍较为粗放等问题逐渐显现,河长制运行的整体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水利厅厅长叶敏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构建河长制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我国河湖治理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目前,我国已出台包括水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在内的多部法律,通过立法保护水生态。叶敏建议,可以在相关法律中增加河长制的有关内容,确保其在法治轨道上长效、稳定运行。

比如,将河长制概念纳入水法的调整范畴,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树牢河长制的法律根基;在环境保护法中适时引入河长、湖长、林长制度等相关规定,将河长制调整的范围逐渐拓宽至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和保护上;在水污染防治法中明确河长制在水污染防治中的运行体制及主要作用,就如何形成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合力作出更加详细的规定。

叶敏也注意到,河长制推行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如河长的任命、考核、问责等制度设立,难以通过国家法律进行详细、全面的规定。

“各省市制定的河长制实施意见虽然对河长制的规定相较法律更为具体、详细,但其属于规范性文件,在立法层级和强制力方面明显不足。”叶敏说。

为此,他建议由国务院制定河长制行政法规——河长制实施条例,对河长制的组织体系、河长的职权职责及考核机制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

“在完善国家法律、制定专项行政法规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地方性法规规章的配套制定工作。”叶敏说,要建立健全包括信息公开制度、河长制公众参与制度、跨区域联动制度、河长联席会议制度等在内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形成较为完整的河长制法律法规系统,真正实现“河长制,河长治”。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

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审慎论证方案,要讲人水和谐,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委员说,南水北调集团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事业高质量发展,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9年多来,已累计调水69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76亿人,成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

“下一步,南水北调集团将进一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蒋旭光委员说,一是加快推进后续工程规划建设;二是积极参与国家水网骨干网、区域网和地方网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推进国家水网建设运营的有效路径,通过“调水+”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现代水产业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保障国计民生。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副校长傅声雷

加强黄河全流域水资源管理,健全跨省区生态补偿机制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以及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是:黄河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汾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黄河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

据傅声雷介绍,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生态警戒线。

“黄河上游,特别是河西走廊的主要问题是自然条件差、生态退化严重,生态恢复过分强调植被重建。河西走廊的年降雨量小于200毫米,但是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年蒸发量约为年降雨量的10倍。虽然上游的融雪不断补充水源,但因为蒸发量太大,所以进行生态恢复一定要讲究科学。如何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关键,节水农业、节水林业特别重要。”傅声雷说。

傅声雷认为,生态恢复不要单纯追求植被覆盖率,应该更加注重植物群落配置。要适地适树,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物种,同时尽量少种植高大乔木。即使是当地的高大乔木,例如白杨,也尽量少种植。因为植物的总生物量与耗水量是成正比的,高大乔木的总耗水量自然也大。应该多用灌木或草本来进行荒漠地带的植被恢复,而最好的方法是边恢复边生产。

“建议选择一些当地的水果或者是特色经济作物物种,比如甘草、枸杞、沙棘等。这方面,陇南的油橄榄种植就是很好的例子,既恢复了生态,又发展了产业。”傅声雷说。

傅声雷同时建议,尽量缩小景观公园中水体或者湿地的面积。黄河上游的景观湿地越多,耗水量也越大,将导致中下游的流量显著减少,影响流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

“如何协调上下游、左右岸的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而生态补偿是统筹两者关系最好的杠杆。”傅声雷认为,生态补偿政策在个别省份或者某个行政区域内已经做得很好,但是跨省区的生态补偿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亟须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来统筹指导。

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别委员、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

关于严格控制黄河流域新建人造水景观的提案

“黄河是资源型缺水河流,年平均地表水量为535亿立方米。流域内人均水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异常尖锐复杂。为了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徐雪红说。

2023年,徐雪红沿着黄河进行深入调研,在龙羊峡、李家峡等上游水库调研调蓄运用情况,在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调研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情况,在河南、山东调研黄河下游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情况。

作为长期从事流域保护治理和管理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除了持续建言黄河以外,徐雪红还一直关注黑河流域的保护治理,今年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黑河流域保护治理的建议。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干流全长928公里,总面积14.29万平方公里,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黑河流域属典型资源性缺水河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徐雪红介绍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自2000年开始实施黑河水量统一调度,黑河近期治理成果显著,颇受赞誉,但还需强化流域治理顶层设计及法治保障,强化数字赋能,提高黑河取用水监测能力,加快构建黑河数字孪生水利体系,提升流域治理管理信息化水平。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蒋旭光

建立国家水网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科学有序推动各层级水网工程统筹规划、协同建设

“当前,国家水网建设正在全面加速推进,但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需要破解的问题,如国家水网工程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投资需求高,跨流域跨区域协调难度大,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等等。”蒋旭光说。

蒋旭光建议,建立国家水网规划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等,科学有序推动各层级水网工程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坚持“两手发力”,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同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存量和增量,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落实水价和水费收缴政策,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合规参与,推动加快水网工程建设。

蒋旭光还特别提到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十分重要的是,要以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建设为牵引,加快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经过70多年反复研究论证,西线工程已具备较好的工作基础。要实现《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的目标,迫切需要在‘十四五’末开工建设。作为看得准、迟早都要干,晚干不如早干的重大水网项目,希望西线工程能早日开工建设,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2024年,我将紧紧围绕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推进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事业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任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真情况,找准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蒋旭光说。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李彬

加快推进用水权立法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image.png

李彬说:“我一直从事水利这个专业,对水利行业的一些问题和进展还是比较了解的,比如去年我提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因为我知道最近一次修订是2002年已经过去20多年,所以我们在参加全国的水利方面的会议时也一直在呼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通过调研,李彬发现各地在用水权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李彬认为,内蒙古有像黄河干流水权转让的一些好的经验,但也存在用水权制度体系尚未建立、部分用水户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以及用水权交易市场有待培育等问题。如何盘活存量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发挥市场在配置水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今年李彬带着关于用水权制度建立和关于“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以水定绿方面的提案上全国两会,他建议加快推进用水权立法,强化用水权制度设计。

李彬表示:“我建议是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时候,把用水权这个制度要明确出来。另外还要修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这个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是相配套的,所以可以对这个制度的具体设计进行一些细化。”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张凤宝

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定国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体现。“截至2023年年初,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以上,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人口集中或相对集中的村庄均采取相应处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区已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存在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张凤宝建议,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让其好用更易用。

农村污水治理让很多村庄旧貌换新颜。“但也有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年久失修,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生产制造缺乏国家标准,导致制造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使用寿命。设备生产制造标准化程度也不高,未能形成环保装置产业链,高端绿色智能环保装置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设备种类繁多,污水处理技术工艺也多,出现运营效果不同、不易维护等问题。”张凤宝说。

张凤宝建议,推动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装置国家标准,包括规范设备的工艺设计参数、设备配置、制造标准、生产过程等,并强化配套设施的社会化标准。同时发挥标准的规范引导作用,向高质量智能制造发展。他还建议,建立高端智能绿色环保装置制造产业基地,推进一体化设备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制造质量和稳定性,减少对后期运维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岳阳市侨联副主席柳玲玲

建议加强枯水期洞庭湖水生态治理

“岳阳市水资源非常丰富,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水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柳玲玲表示,她出生和成长在洞庭湖畔,长期关注、积极参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工作之余常常深入各大河湖现场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柳玲玲今年重点关注枯水期洞庭湖水生态环境治理议题,她表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洞庭湖流域近年来出现“汛期反枯”现象,对生产、生活和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柳玲玲建议组建专家团队,对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和江湖关系开展科考、调研、评估,编制全域性、系统性的枯水期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专项规划;同时坚持湘鄂联动、江湖两利、上下游共治、水陆协同,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柳玲玲表示,建议优化配置合理调度,科学生态引水补水。“比如通过加大枯水期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为洞庭湖‘解渴’;疏浚‘四口’口门和洪道,枯水期引江济湖,实现深挖储水和引水入湖并举;开展内湖水系连通工程,构建‘大水网’。”

她还建议,枯水期抢抓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的有利时机进行蓄水,同时开展洞庭湖生态修复,不断扩大生态水域空间,为野生动植物营造不同水深的多样性生境。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水务集团宗关水厂水质检验高级技师王琼

将迁地保护江豚适时放归长江,促进野外种群快速恢复

“据我观察,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正持续向好。”王琼告诉记者,她对比了近年来长江武汉江段的水质指标,数据显示水质持续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体要求。经过多年治理,长江水质也已适合江豚生存,把曾经迁出的江豚野化放归,恰逢其时。

近年来,长江沿岸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不论是从长江水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恢复、迁地保护江豚群体的快速发展,还是从野化放归的训练经验来看,现在进行迁地保护江豚的野化放归正当时。”王琼认为,这项工程是贯彻“长江大保护”决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长江大保护”成效的关键步骤,更是反映“长江大保护”成果的直接证据。

 上一篇:二次供水难题解析及“福州方案”
 下一篇: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